科技资讯

“蛟龙”号完成2025年升级后首次海试
记者26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2月27日至3月25日,自然资源部“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海试海域完成2025年技术升级后的首次装备试验任务。 此次海试是在“蛟龙”号完成多项关键部件国产化升级后实施的,刷新了“蛟龙”号下潜频次纪录。 “蛟龙”号在10天作业窗口期内共实施14个潜次,并创纪录地完成4次“一天两潜”,连续9次实现“一拖二”作业,即一名潜航员带两名科学家下潜作业。

太空生物研究为农业变革提供全新可能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农业始终是文明的基石与生存的命脉。 当全球农业面临气候变化与资源枯竭的双重挤压时,科学家们努力从宇宙中寻找解决方案。 天体生物学这门研究生命在宇宙中起源与演化的科学,通过揭示植物在微重力与太空辐射下的适应机制,为地球农业变革提供了全新可能。 根据2021年的可用数据,全球农业用地面积为48亿公顷,2000年至2021年间,全球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增长了54%。
科技助广西来宾端稳“糖罐子”
在绵绵春雨滋润下,桂中大地的万亩蔗田展现出一幅别样的春耕画卷。记者近日在广西来宾采访时看到,北斗导航播种机牵引着银色地膜,犹如巨笔在大地上挥毫泼墨;大型植保无人机编队在空中织就一张天网;脱毒组培蔗种苗在肥沃的土壤中孕育着甜蜜的希望。

全球首款电池供电的可穿戴经颅磁刺激设备研发成功
记者25日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电池供电的可穿戴阈上重复经颅磁刺激设备(rTMS)。 这款设备通过强磁脉冲治疗抑郁症、脑卒中等神经和精神疾病,不仅能大幅提升治疗便捷性,还为脑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手段。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无创性物理神经调控技术,已被应用于抑郁症治疗。

破解远缘杂交难题,大白菜实现“自由恋爱”
白菜,古人又称“菘”。 唐代的某年冬季,大雪纷飞,孟郊、卢仝拜访韩愈。 韩愈把白菜切丝慢炖,配上新挖的冬笋。 众人品菘尝笋,煮酒论诗,便有了“晚菘细切肥牛肚,新笋初尝嫩马蹄”的佳话。 如今,作为白菜的一个亚种,大白菜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冬贮数量最大的蔬菜。 大白菜年播种面积约2700万亩,占全国蔬菜总播种面积的约14. 4%。

精准高效无需动物试验 3D细胞培养系统助力新药开发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维也纳医科大学和维也纳工业大学联合DOC医疗公司,开发了一种3D细胞培养生物分析测试系统,用于测试诊断治疗癌症的放射性候选药物。 它根本不需要任何动物试验,就可实现自动化、快速和高精度的分析。 这种新方法在新一期《核医学杂志》上进行了详细介绍。 重建的3D细胞组织进行PET扫描。

民用机场智能手推车服务终端团标应用暨人文候机创新体验分享会举行
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近日,由中国民用机场协会指导,中国民用机场协会非航业务分会主办,上海益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航科技)承办的民用机场智能手推车服务终端团标应用暨人文候机创新体验分享会在海南三亚举办。 会议聚焦智慧民航数字化解决方案,吸引了国内众多机场代表及行业专家参会,共同探讨智能服务终端标准化建设与人文候机体验的创新实践。
婉拒888元感谢费,武汉外卖员用AED救人:每天随身带5公斤设备,今天用上了
3月25日,江汉区街头,一位70岁的阿姨被汽车撞倒在地,当即不省人事。 饿了么骑手张宝剑正好路过,立刻拿出携带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开启紧急抢救,为伤者争取到宝贵的救治时间。 这不是张宝剑第一次救人。 去年,他也在江汉区救了一名腿部流血不止的市民,因此收到了江汉区委社会工作部送来的这台AED急救设备。 这次,他在救人中用上了这台设备。
超高清视听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将亮相中关村论坛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将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 活动期间,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办的“超高清视听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将在3月30日下午举办。

仅1.7克重 头戴式显微镜实现神经血管同步成像
科技日报记者 罗云鹏记者24日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研究团队开发出一款重量仅有1. 7克的头戴式显微镜,实现了自由活动下小鼠神经元活动与血氧代谢的同步高时空分辨成像,为大脑神经血管耦合机制探索和脑机接口技术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上。 该头戴式显微镜成像分辨率达到1. 5微米,成像速度为0. 78赫兹,视野范围为400微米×400微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