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
AI心理树洞:这届年轻人开始把心事说给机器人听了?
央广网北京4月10日消息(记者鹤佳)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深夜,一名青少年在手机屏幕上输入“我觉得自己好孤独”,AI聊天框几乎瞬间弹出数十行回应:“我能理解你的感受,孤独是很多人都会经历的。 你愿意和我聊聊最近发生了什么吗? ”……这样的场景正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日常。
陪伴机器人上岗 银发群体有了新朋友
科技日报记者 吴叶凡在北京市朝阳区68岁退休教师刘阿姨家中,机器人小丽一天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准时叫刘阿姨起床;为洗漱的刘阿姨播报新闻、天气;播放八段锦视频,陪她一起健身………这个约一米高的小机器人为刘阿姨的退休生活增添了活力。 小丽是一款服务老人的陪伴机器人。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升级,市面上出现了许多服务老人、儿童的陪伴机器人。

上海市区出现首台无人驾驶清扫机器人,工作起来“情绪稳定”
2025年3月25日,无人驾驶清扫机器人出现在人民广场。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上海闹市区出现首台无人驾驶清扫机器人,工作起来“情绪稳定”。 视频拍摄 许海峰 王雨 剪辑 王雨(01:49)2025年4月10日,一辆无人驾驶清扫机器人出现在上海闹市区,清扫机器人造型与传统保洁车外形相近,方正简洁,并无特别之处,不少行人从身边走过,鲜有人驻足观望。

“会思考”、能授粉采摘等,这台农业机器人工作效率顶6个人
能模拟人类自主感知、决策与执行,集授粉、打叶、疏花疏果、采摘功能于一体,复旦大学团队历经四年,自主研发出智能农业机器人。 复旦团队历经四年自主研发的智能农业机器人。 本文图片均为“复旦大学”微信公众号 图4月11日,澎湃新闻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日前,在央视总台首届乡村振兴年度盛会上,一台助力农业生产的“大家伙”亮相。

世界首套!“钢铁裁缝”机器人让海上油气平台建造进入智能时代
在天津大学的实验室里,一台海蓝色的“钢铁裁缝”正灵活地挥舞机械臂,精准地完成着高难度的钢管焊接作业。 4月8日,记者从天津大学获悉,由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徐连勇教授团队研发的世界首套T/K/Y管节点智能焊接装备即将交付工程应用,标志着海上油气平台搭建进入“装配式”智能时代。 据介绍,“钢铁裁缝”专门负责海上石油平台“骨架”——导管架的关键焊接工作。

全球首款急救转运无人机研制完成
记者8日获悉,中船海神公司、中国科学院等单位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急救转运无人机。 该无人机的问世,填补了极端恶劣自然环境下人类应急救援能力的诸多不足与短板,将有效满足智成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有力提升我国应急医学救援的综合救治能力。

全球首个,即将开跑!机器人选手准备得如何?先睹为快→
4月13日,北京将举行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赛事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总站参与联合主办,届时将有23家企业和高校的自研团队来到现场。 距离比赛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大家都在紧张有序地备赛调试,那么这些参赛队伍会让自己团队的哪位机器人参赛? 机器人选手的配置如何? 现在准备得怎么样? 实验室版机器人入场 “大家伙”如何迎战?
外骨骼机器人助力截瘫患者迈向未来
科技日报记者 吴叶凡在位于北京丰台区的一家康复训练中心里,35岁的东北小伙儿邵海朋正满头大汗地进行康复训练。 他的腰腹、腿和脚等部位,都穿上了一套黑色的“机甲”。 这套装备犹如人体的外置骨骼,引领着佩戴者一步一步迈向前方,它的名字也十分形象——“外骨骼机器人”。 从下肢截瘫依靠轮椅出行,到如今可以拄拐行走几百米,邵海朋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帮助下,一步步走出高空坠落的阴霾。

22天,3个工人,3D打印的双层小楼封顶
4月3日,在湖北宜昌三峡大学的3D打印研发基地,工作人员正在给一栋8米高、占地100平方米的双层实验楼举行封顶仪式。 这栋自3月初开始建设的小楼,全程仅耗时22天,用3个工人,是我国首个原位3D打印双层建筑。 如何3D打印双层小楼? 传统的砖墙多为砌体结构,是用砂浆粘起来的。 “我们的3D打印是纯混凝土砂浆,柱子、墙体、楼板、楼面都是一体化打印的,它的强度比传统砖的强度要高,打印精度更高。
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如何造福银发群体
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2月底发布。 在提升养老机器人精细化功能方面,这项标准提出了哪些要求? 背后有哪些“黑科技”支撑? 助力更多银发群体高品质生活,标准如何推动养老机器人普及? 记者采访了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有关负责人和业内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