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尖科技
脑机接口市场迎利好,京沪接连公布行动方案,落地还有哪些挑战?
2025年开年以来,国内脑机接口的政策端利好不断。
技术创新助“深海一号”气田持续稳产高产
中国海油近日对外宣布,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0亿立方米,生产凝析油超100万立方米,其中2024年天然气产量超32亿立方米,连续3年产量在30亿立方米以上,持续保持高产稳产运行状态。
高铁站台打伞有触电风险?官方说明来了
这几天,伴随着返程客流,我国北方降温,南方降雨,给出行带来一定影响。遇到雨雪天气时,许多旅客会打雨伞出行。有网友表示,在高铁站台候车时,不能打伞,站台上打伞有触电风险;也有网友认为可以打伞。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试飞、纳才,开工首日上海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企业立下新目标
今晚完成“节后第一次飞行”、紧锣密鼓地开展新春纳才、抓紧推进新机陆续下线……
欧航局“盖亚”探测器首次通过恒星摆动现象发现新行星
欧洲航天局4日宣布,研究人员利用欧航局“盖亚”空间探测器数据发现一颗巨大系外行星“盖亚-4b”和一颗褐矮星“盖亚-5b”。“盖亚-4b”绕着距地球约244光年的恒星“盖亚-4”运转,质量大约是太阳系质量最大行星木星的12倍,公转周期为570天,是一颗相对寒冷的气态巨行星。据介绍,由于行星本身不发光,太阳系外行星通常很难直接观测到。根据恒星光谱变化观察这种摆动,是当前寻找太阳系外行星的主要手段之一。2022年,欧航局发布了借助“盖亚”探测器采集的第三批银河系探测数据,研究人员发现,其中一些恒星似乎因为被系外行星“拖曳”而摆动。
外骨骼助钢琴家突破弹奏“天花板”
日本索尼计算机科学研究所团队设计了一种机械手外骨骼,旨在帮助钢琴家通过接触新的运动技能来突破因身体限制导致的“天花板效应”。研究成果发表在新一期《科学·机器人学》杂志上。
新型超薄吸收器带宽破纪录
美国锡拉丘兹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款新型超薄吸收器,其拥有破纪录的带宽,能够有效地捕获宽频范围内的电磁波。这一进展有望催生可持续自供电设备,如远程传感器和物联网系统等,从而促进多个行业发展。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
尽显科技范儿!跳舞巡逻送福袋,这个春节机器狗很“忙”
这个春节,科技范融入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带动消费业态持续上新,焕发出蓬勃生机。 在泰山,许多游客穿上了这些外骨骼机器人,可以智能感知运动趋势,登顶更加轻松;在乌镇景区,今年春晚上的同款机器人正在这里与游客互动。精准的运动控制、高精度的自主定位和导航,让它们的动作更加丝滑;在四川剑门关景区,8只AI机器狗身着喜庆的装扮,在关楼广场上欢腾舞动。还有的服务区上岗了移动充电机器人,在服务区内自主灵活移动,减少车主的等待时间。无人机、机器狗送福,警犬机器人巡逻,这个春节,多地用科技创新为传统节日增添新意,为游客带来了别样的新春体验。
“机器人医生”效率UP!探秘高铁动车组“体检”升级背后
眼下春运已进程过半,为了保障春运中长时间高强度运行的高铁列车安全运行,在河南郑州的一个高铁动车组检修点,有这样一群青年“创客”。他们针对列车日常检修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小问题,大胆创新,研发新技术,不断提升高铁检修效率,保障安全。 今年37岁的路飞,是国铁郑州局的一名高铁动车组列车检修工作人员,他所在的郑州动车段检修库,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动车组检修基地之一,春运期间,这里要担负10种车型138列185标准组动车组的检修任务,每天晚上都有五十多列动车组在这里做“全身体检”,和时间赛跑,是路飞这段时间的常态。今年春运期间,他们用上了这个被大家戏称为“大黄蜂”的检修机器人,通过摄像头和机械臂,它每40分钟可以检修一列8辆编组的动车组,比人工检查提升了近2倍。除此之外,针对更换污物箱浮球作业时间长的问题,创客团队设计制作了一种便携式拆卸工具,可以在不拆除裙板情况下更换污物箱浮球,将作业时间从40分钟降低到了15分钟,大大提升了检修效率。
返程高峰期 移动充电车、移动充电桩缓解新能源“里程焦虑”
春节假期即将结束,各地高速都迎来了返程大客流。据江苏省交通部门预测,今年春运期间江苏高速公路日均车流量最高达267万辆次,较去年同期增长约7%。车流中,新能源车的比例也达到同期最高。为缓解这部分车主的“里程焦虑”,交通、电力等部门也加强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