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
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
10月29日,由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电气集团)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在山东东营成功实现并网发电,刷新了全球已并网风机的单机容量与叶轮直径两项纪录,标志着我国在全球海上风电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该机组在齿轮箱、发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技术上的全面突破,彰显了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了澎湃动能。
大船天津首制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出海试航
记者10月29日获悉,由中船大连造船大船天津为法国达飞海运集团建造的首艘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C16K-16号船,正式开启为期10天的海上试航任务。 据介绍,作为全球航运低碳转型的关键船型之一,该船采用先进的甲醇双燃料动力系统,具备绿色、节能、环保的显著优势。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调试成功
10月28日,位于广东省惠州市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以下简称“HIAF”)调试成功,实现束流全线贯通。 据悉,HIAF将于近期全面开展束流指标测试工作,预计今年年底开展首批科学实验并完成装置工艺验收。 HIAF于2018年12月开工建设,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负责建设。 作为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指标领先的全离子加速器,其工程建设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有了新“膜”法
记者28日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罗景山教授课题组在酸性膜电极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领域取得新进展。 团队创新采用多孔膜替代传统离子交换膜,在酸性条件下实现了高选择性、长稳定性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我国自研核用富集硼酸在“华龙一号”规模化应用
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用富集硼酸正式交付广东陆丰核电5号机组。 这是继2024年11月在阳江核电3号机组、防城港核电4号机组运行期间小批量示范应用后富集硼酸国产化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向新建“华龙一号”机组的批量供货,标志着国产核用富集硼酸供应链已实现自主可控,中国在关键核用化学材料研制领域又迈出坚实一步。
我国制备出“人造太阳”关键核心材料
我国在可控核聚变关键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记者28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成功制备出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核心材料——哈氏合金(C276)金属基带,打破了该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标志着我国在清洁能源关键材料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可控核聚变装置被誉为“人造太阳”,是人类探索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方向。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是建造可控核聚变装置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
刷新纪录!多晶薄膜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首次超过30%
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通过串联宽、窄带隙钙钛矿子电池构筑的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兼备高效率和低成本等优点,是下一代光伏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10月28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助理教授林仁兴、教授谭海仁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偶极钝化策略制备的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该电池经国际权威机构日本电气安全和环境技术实验室认证后发现,光电转换效率高达30.
钠离子电池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不久前,在广西南宁,全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二期扩容工程正式投入运营,迈出了我国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从实验室到规模化应用的关键一步。 作为备受瞩目的新型储能技术,钠离子电池凭借其独特性能优势,正加速迈向规模化应用。
中车长江集团深冷装备亮相2025绿色能源发展大会
2025年10月22日至24日,2025绿色能源发展大会暨智能船舶发展大会在湖北省宜昌举行。 会议期间,中车长江集团研制的“LNG动力船舶可换装燃料供气系统”在长江中游完成首次实船换罐路演,为内河航运绿色升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国内首艘自主研发设计的双燃料客滚船交付
23日,由中船集团旗下广船国际建造的我国首艘自主研发设计的双燃料客滚船在广州南沙命名交付。 该船是广船国际自主研发、设计及建造的大型出口客滚船,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全船内装材料实现100%国产化。 该船总长218米,型宽29. 6米,型深10米,设计吃水6. 45米,总吨位约52900吨,载重量约8000吨,设计航速25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