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核电站冷源系统“生命线” 广东陆丰核电5、6号机组有新进展
记者11月4日获悉,由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四航局”)承建的陆丰核电5、6号机组取水暗涵及防渗工程主体结构施工近日顺利完成,为推动陆丰核电5、6号机组冷源取水、商运投产奠定坚实基础。
广东陆丰核电项目对推动清洁能源利用、提升粤东地区能源保障水平、助力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中交四航局主要承担5、6号机组取水暗涵基坑开挖及支护、暗涵主体结构等10个单位工程建设任务。项目建成后,将为陆丰核电5、6号机组的冷源取水提供安全屏障,构建核电与海洋的“连接界面”。
陆丰核电项目地质条件复杂,砂层渗透性强、地下水位高,项目团队在施工策划阶段就将止水问题列为深基坑施工的重点控制难题。针对防渗墙出现的渗漏风险,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创新采用高压旋喷工艺,将围堰渗漏量控制在设计许可的安全范围内,从而为深基坑开挖和支护施工创造了可控的施工环境。
进入暗涵主体构筑阶段后,项目迎来结构施工的高难度挑战。“陆丰核电采用的大直径圆洞取水构筑物,结构尺寸大、轴线为S型且转弯半径小,局部构造呈‘内圆外方’,同时现场作业空间受限,传统施工方法难以保证精度与进度。”项目相关负责人李伟介绍道。
为应对这些结构特征与施工条件的双重考验,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结合核电工程特点和以往港珠澳大桥、大连湾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经验,制定“防渗墙+深基坑+分段式大型沉管”施工方案,其中,内径超8米的圆孔结构在核电工程中尚属首次应用。同时,为满足精度与装配速度的双重要求,团队创新性设计“轨道式液压行走台车+定制圆弧钢模板”系统、配合“2米分块模板+楔形块”工艺,既实现了模板的快速组装与拆卸,又确保了模板的高精度定位与拼装误差可控。该套创新体系使模板周转利用率提升约30%、单次混凝土浇筑效率提高约25%,有效打通了冷源取水的关键路径,成为破解施工难题的“硬核利器”。
陆丰核电5、6号机组取水暗涵及防渗工程是核电站冷源系统的“生命线”,对施工精度、材料性能及过程管控均提出了极高要求。为确保工程质量可控、可靠、可追溯,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在建设初期便建立了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确保“全记录、全溯源”要求融入每一道工序。每根钢筋的编码、每仓混凝土的配比数据均录入数字化系统,确保50年后仍可调阅,形成一套“过程可控、数据可查、责任可追”的质量档案,为工程长期安全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深基坑施工,是项目建设中最艰险的一关。陆丰核电项目基坑开挖深度达30米,岩层坚硬如铁,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塌方。针对一级风险基坑,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在前期专项方案编制中多轮模拟推演,通过“微差爆破+动态监测”技术实现精准控制,将爆破振动控制在2.5厘米每秒以内——这相当于“在鸡蛋壳旁敲钉子”。为了确保基坑稳定,他们还将原有“5道混凝土支撑”优化为“3道混凝土支撑+局部钢支撑”的复合体系,既提高了安全系数,又节约了成本。
(中交四航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