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猎鹰9”火箭将24颗“星链”卫星送入极地轨道
当地时间27日上午,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利用“猎鹰9”火箭将24颗“星链”卫星送入极地轨道。 据介绍,太平洋夏令时27日9时57分(北京时间28日0时57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利用“猎鹰9”可回收火箭,将24颗“星链”卫星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太空军基地发射升空。 约8分钟后,火箭助推器成功降落于该公司部署在太平洋上的无人平台上。 这是该火箭的第13次飞行。

3D打印可精确建模复杂人体组织
美国华盛顿大学团队开发出一款名为悬浮组织开放式微流控图案化(STOMP)的新型3D打印设备。 它能够更精准地模拟人体组织,为复杂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工具。 相关论文发表在新一期《先进科学》杂志上。 3D组织工程技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其可帮助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搭建”心脏、肺部、皮肤和肌肉骨骼等组织,用于新药测试和疾病研究。

减重药有了“中国造”!研究论文登上顶刊
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日前在线发表了由我国科研团队主导的肥胖治疗新药——玛仕度肽Ⅲ期临床研究成果。 这意味着,中国在内分泌代谢领域的这一创新成果得到国际认可。 研究牵头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5月27日介绍,研究显示,玛仕度肽4毫克和6毫克治疗32周和48周均展现出较好的减重疗效,同时可降低腰围、血压、血脂、血尿酸和转氨酶。

我国科研人员研发新材料助力过氧化氢合成“即产即用”
近日,我国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出一种高性能电催化剂,实现了绿色过氧化氢的高效合成,使过氧化氢合成有望实现“即产即用”。 这一科研成果由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梁骥教授团队取得,该成果于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 梁骥介绍,过氧化氢作为重要的氧化剂和消毒剂,广泛应用于化工、医疗和环保领域。 目前,高能耗的蒽醌法是生产过氧化氢的主要方法,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

我国渤海最大海上油气平台完工起运
5月27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垦利10-2油田群开发项目(一期)中心处理平台在山东青岛国际化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离港起运,标志着平台陆地工程全部完工,进入海上作业阶段。 平台实现多项首创技术,创造了渤海区域海上油气平台尺寸和重量新纪录。

无人机为何不能承担珠峰测量工作?带你了解珠峰“身高”背后的新知
今年是我国首次自主完成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50周年。 50年前的今天,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9名登山队员首次将测量觇标矗立于珠峰之巅,精确测得海拔高程,随后我国又于2005年、2020年组织实施了珠峰高程测量。 为什么要精确测量珠峰高程? 测量过程如何开展? 专家表示,珠峰高程的精确测定可以结束国际上珠峰高程的不统一的混乱局面。

“天都一号”卫星成功变轨,后续将进一步验证关键技术
5月27日,深空探测实验室发布消息,“天都一号”地月通导技术试验星在近地点成功实施关键变轨操作,顺利完成从地月往返轨道向地月空间3:1共振轨道的精准转换。 此次轨道机动标志着天都一号成为首个进入地月往返3:1共振轨道的探测器,其飞行数据将为复杂引力环境下航天器的轨道维持与控制、自主导航等技术攻关提供重要支撑。

外卖盒 65℃高温 “放毒”!我们该拿什么拯救日常饮食安全?
近日,浪尖科技的一条短视频火了,一则 “34 岁男子日均点外卖 2.5 次,患病需终身服药” 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其实,除了外卖食品本身高油高盐的问题,外卖盒也藏着健康隐患。据 2024 年我国《环境与健康杂志》发布的研究,盛装热食的外卖盒在 65℃以上,会释放微塑料及全氟化合物,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超灵敏量子生物传感器能“潜入”细胞读信号
该团队利用特制的外壳包裹金刚石纳米颗粒,打造出了一种适用于活细胞的量子生物传感器。 图片来源:芝加哥大学将超灵敏的量子传感器置入活细胞中,用于追踪细胞变化、早期发现癌症和其他疾病,是当前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之一。 最近,美国芝加哥大学普利兹克分子工程学院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金刚石量子生物传感器,不仅能顺利“潜入”细胞内部,还比以往更稳定、更灵敏。 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科学家首次测量液态碳微观结构 对行星内部建模和核聚变技术研究意义重大
研究团队通过高功率激光与XFEL的超快X射线技术相结合,首次捕捉到液态碳的微观结构。 图片来源:HZDR由德国罗斯托克大学和亥姆霍兹-德累斯顿-罗森多夫中心(HZDR)领衔的国际科研团队,在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中刊发了一项重大突破:他们利用欧洲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XFEL)上的高性能激光器DIPOLE100-X,首次成功测量出液态碳的微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