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尖科技 浪尖科技 海洋大模型30个,7个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浪尖科技记者对话山东省数据和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任保东

海洋大模型30个,7个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浪尖科技记者对话山东省数据和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任保东

大众报业·半岛网 · 2025-11-25 14:01 · 958 阅读

2025年11月21日,2025青岛虚拟现实创新大会举办期间,浪尖科技记者对山东省数据和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任保东进行了专访,任保东就青岛大数据产业发展、虚拟现实(VR)与人工智能(AI)产业优势、团体标准影响、行业新人发展及企业把握“VR+AI”机遇等话题展开阐述。

青岛大数据产业数据价值凸显,智能应用广泛赋能

谈及青岛大数据产业的显著变化,任保东表示,近年来青岛市大数据发展促进会在推进会员企业发展和支撑政府工作中,感触到大数据产业呈现出显著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数据作用更加突出,数据要素价值凸显,产业生态持续完善。青岛市成功获批国家首批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数据流通利用方向)试点城市,数据要素生态指数位居全国第6位。率先出台数据要素发展财政支持政策,创新“以数招商”模式,成功举办数据要素供需对接会、公共数据开发利用研讨会、数据资产价值大会等国家级会议。全市数据企业数量达550余家,围绕家电制造、轨道交通、港口航运、海洋科研等优势领域,梳理形成工业、交通、海洋、政务等领域可用数据集150余个。标贝科技数据标注案例获评全国数据标注优秀案例,完成青岛地铁等35家企业首批数据资源入表工作,入表金额超3亿元。 二是智能应用更加广泛,智能技术深入融合,产业赋能成效显著。青岛企业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拓展基于大数据的AI大模型应用,全市正在应用、优化和研发的海洋大模型达30个,海尔、卡奥斯、创新奇智等7个大模型产品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培育形成60余个大模型产品,打造垂直大模型示范标杆23个。青岛地铁发布全国首个城轨交通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并在地铁6号线投入运行,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10次打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启动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一场三区”(通用场景区、康复场景区、海洋场景区)。大数据赋能千行百业、带动产业提质升级的格局初步形成。

青岛VR/AI产业四大优势助力竞争突围

关于青岛发展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产业的优势,任保东指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获批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获得国家及省级政策支持,实现专项政策与创新基金精准对接; 二是建成全国首个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具备超过4100PFlops算力基础设施,可以支撑关键技术攻关; 三是集聚歌尔、浪潮等龙头企业及数百家配套企业,能够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四是拥有千亿级公共数据资源和多领域示范应用场景,依托5G-A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团体标准填补国家空白,规范行业促发展

在团体标准对青岛信息技术产业的影响方面,任保东介绍,青岛市大数据发展促进会等组织制定了多项团体标准,其中多项标准填补了国家空白,对行业发展起到重要引领作用,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了规范指导。 如2023年颁布实施的《T/QBDA 3005-2023 数据要素型企业评估规范》系全国首创,该标准严格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关于“做大做强数据要素型企业”的战略部署,科学界定了数据要素型企业的概念范畴,系统规定了数据要素型企业的资质条件和通用标准,涵盖业务收入结构、数据合规性、数据管理能力、数据技术能力、数据安全能力、数据创新力、数据价值创造能力、数据产品服务体系、企业诚信状况及经营发展环境等核心要素,为行业主管部门精准支持数据要素型企业培育工作提供了标准化依据,对促进行业自律、发挥示范效应、推动数据要素市场规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再如《T/QBDA 3511-2025 数据可信验证规范》,在数据可信验证概念内涵尚未形成行业共识的情况下,率先开展实践探索,为跨行业、跨领域的数据可信验证工作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规范和实践参考。

行业新人聚焦重点领域,注重实践对接

针对想进入青岛信息技术行业的新人,任保东结合青岛信息技术产业优势与人才政策,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聚焦重点领域,强化技能提升。选择信息技术最新方向,围绕VR/AI、工业互联网、数据要素三大核心领域,深化大模型开发、智能硬件研发、数据治理等细分方向,持续优化专业技能,切实增强歌尔、浪潮等企业适配能力。 二是注重实践锻炼,深化产业对接。立足基层岗位,密切关注数字经济产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积极参与“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等专项活动,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如跨境电商培训)积累实战经验,主动融入“链主企业+新锐公司”产业生态,依托青岛丰富应用场景实现快速成长。

企业把握“VR+AI”机遇三方向精准发力

关于企业如何把握“VR+AI”融合机遇,任保东表示,立足青岛“虚拟现实之都”产业基础与特色优势,企业应重点围绕三个方面精准施策: 一是强化技术协同创新。联合歌尔等链主企业,集中突破硅基OLED、微纳光学等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本土芯片配套应用,承接中高端VR设备产业转移;依托国家超算青岛中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国家级算力平台,研发适配工业、海洋等场景的多模态大模型,完善低延迟渲染技术体系,通过5G-A技术实现毫秒级交互响应,参与制定XR领域国家标准贡献“青岛力量”。 二是推动应用场景落地。工业领域构建AI+VR数字孪生系统,服务海尔、海信等骨干企业虚拟装配与远程运维需求;海洋文旅领域打造AI生成式科普场景与虚拟人导览系统,实施元宇宙名景培育工程;民生领域推广智能助教、虚拟实验室及医疗康复系统,助力数字教育与健康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整合本土生态资源。深化全省“1+4+N”虚拟现实产业区域协同发展布局,聚焦传感器、内容制作等细分领域,通过“百场万企”专项行动促进产业链对接;充分利用国创中心、崂山区创享中心等创新平台资源,争取产业基金支持;联合省内兄弟城市开展跨区域试点,依托行业交流合作平台拓展协作渠道,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通过本次专访不难看出,青岛正以 2025 虚拟现实创新大会为重要契机,持续释放 VR+AI 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未来,随着技术创新持续深化、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产业生态日趋完善,这座兼具产业基础与创新活力的城市,必将成为全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杆,为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 “青岛动能”,书写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标签: 模型 30 任保东 浪尖 备案
· 958 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