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山东菜博会上的科技元素
一棵生菜从播种到收获仅需40天;可种菜、可采摘的智能机器人担当大任;4名工人可轻松管理占地50亩的设施基地……这是4月12日,首届山东绿色蔬菜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山东菜博会)现场展示的生产新景象。700余家企业参加了本次展会。
山东是蔬菜大省,潍坊寿光、临沂兰陵、聊城莘县被誉为山东蔬菜产业“三剑客”。其中,“山东南菜园”兰陵年产500万吨蔬菜,依托“物流之都”,每年用5万辆货车将新鲜蔬菜送往全国。
兰陵蔬菜有何特色?兰陵蔬菜何以长成?科技日报记者从山东菜博会现场寻找答案。
“各位老铁,我家的蒜苔主打新鲜、有机,吃到嘴里‘咯嘣脆’……”偌大的展厅里,兰陵县清野家庭农场负责人马广法正在直播间推广自家的大棚蒜苔。
在4万平方米的展厅里,蒜苔是众多兰陵蔬菜的代表之一。统计显示,兰陵蔬菜产品达到17个大类、252个品种,常年不间断供应的蔬菜品类达50个以上。
在不间断供应背后,是兰陵人对科技的深度运用。
40天产一茬生菜,全年产出190万斤菜,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工厂?记者走进山东绿沃川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沃川)建立的现代化蔬菜工厂,来回穿梭的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接管了主要工作,从水分供给到肥料施放,从光照调节到温度控制,每一个影响作物生长的因素都被纳入了智能化监控系统。
“我们这里年产950吨蔬菜,在生产高峰期,单日产量可以达到5吨。”绿沃川负责人龙学源表示,科技支撑起生菜的高产量。
绿沃川的蔬菜工厂,是兰陵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而众多现代化蔬菜企业也将饱含技术含量的代表作带到了现场。
西瓜长在高空中,南瓜重达600斤,辣椒苗长成辣椒树……从设施蔬菜到水培种植,再到太空育种,代村“华夏菜园”负责人刘雁滨扛起了将最新农业科技成果落地的大旗。
记者走进“华夏菜园”,占地1.2万平方米的物联网智能化温室里,各类蔬菜自由生长。蔬菜示范园区内,叶菜类的立体栽培、不同设施的水培和基质栽培等先进技术让人目不暇接;平面管道栽培技术让蔬菜“喝水为生”;刘雁滨团队研究的漂浮水培堪称“神奇”,他们用定植板将幼苗漂浮于栽培槽水面上,依靠营养液提供营养,一年能连续收获8次以上……
“我们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做好‘种子工程’;积极引进农业新品种,加快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应用;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推动更多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向农村汇聚;相关部门强化要素保障,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兰陵县委书记王康亮表示,全县有13家蔬菜基地达到智慧化生产水平,2家被评为省级智慧农业基地,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3%,一条可参考、可复制、可应用的智慧农业发展路径已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