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祸困局:当隐藏式门把手锁死生命通道
前两天,成都天府大道的那场车祸让人揪心:小米SU7Ultra碰撞起火后,三四位路人拼命拉拽车门却纹丝不动,最终驾驶员不幸遇难。悲剧发生后,多地小米汽车门店直播间遭网暴,“门把手打不开”的刷屏言论持续发酵,雷军抖音一月掉粉35万,公众对电控门把手的质疑瞬间爆发。这起事件再次撕开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漏洞——过度依赖电控的门把手,正在成为生命通道上的隐形枷锁。
隐藏式门把手确实能降低风阻、提升颜值,但代价是安全冗余的缺失。小米SU7采用的半隐藏式把手实为全电控设计,碰撞断电后电子解锁立即失效,而车内机械应急把手隐藏极深,受伤驾驶员难以触及,车外救援人员更无从下手。这种“炫技优先”的设计并非个例,此前多起车祸中,隐藏式门把手断电后无法从外部拉开,多次阻碍黄金救援时间,山西运城一辆问界M7追尾事故便曾因此延误救援。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乱象即将迎来规制。工信部已公开征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标意见,明确要求保证断电、碰撞等事故中车门系统能够开启。多家车企确认,新规可能直接“一刀切”禁止全隐藏式把手,给出一年过渡期后预计2027年7月正式执行。正如《经济日报》所批:车门把手实用安全比新奇独特更重要。要知道现行标准竟未强制碰撞后车门解锁,车企为控成本不愿采用双备份设计,而符合新规的把手成本将翻倍,但安全从不能用价格衡量——零下40度的黑河,隐藏把手常被冻住;事故中,强化玻璃连扳手都砸不碎,若无专业工具根本无法破窗。
破解困局已现明确路径:新规要求每个车门必须配备机械释放功能,外把手需预留不小于60mm×20mm×25mm的操作空间,内把手需清晰标识且夜间可见;同时可借鉴烟感报警控制系统,检测到浓烟自动解锁车门、降下玻璃;车企更应标配破窗锤并联动灯光报警。
智能汽车的终点是安全,而非花哨。当隐藏式把手锁死的那一刻,再酷炫的设计都失去了意义。期待门把手新国标早日落地,别让本应守护安全的车门变成困住生命的牢笼,更别让技术短板堵塞了最后的逃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