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

城市垃圾变甲醇 完成首次加注
7月2日,由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化学)生产的国内首批以城市垃圾为原料的绿色甲醇,在海南洋浦港完成国内首制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中远海运洋浦”轮的加注作业。 这标志着中国海油化学绿色甲醇产品成功打通生产、销售及商业化运营的全产业链环节,实现了“中国船+中国港+中国醇”的绿色航运闭环。 图为中国海油化学富岛公司甲醇充装站。

钙钛矿有机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纪录刷新
新加坡国立大学科研团队研制出一款新型钙钛矿有机串联太阳能电池,经权威认证,其1平方厘米有效面积内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6. 4%,创下同类设备的世界纪录。 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 研究团队在实验室工作。 图片来源: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表示,新研制出的串联电池兼具轻薄、柔韧等特性,未来可直接集成于无人机、智能织物、可穿戴设备等人工智能装备,为其提供清洁能源。

国内第一艘!绿色低碳智能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今日交付
6月20日,国内首制16000TEU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中远海运洋浦”轮,在上海长兴岛交付。 该船的成功交付实现了大型甲醇双燃料箱船建造领域“国内船东第一单、国内船厂交付第一艘、国产甲醇主机第一次实船应用”三个历史性突破。 该船总长366米、型宽51米,最大装箱量达16136标箱。 配备了11000立方米超大甲醇储存舱,投入远东至美东航线运营后,可支持航线单程航行无需中途加注燃料。

大科学装置“夸父”建设迎来重要进展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的19个子系统之一——低杂波电流驱动系统今天(6月18日)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系统总体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低杂波电流驱动系统是通过利用厘米波段的电磁波,让波与粒子相互作用使电子获得定向动量,驱动等离子体电流并加热等离子体。

新技术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
记者日前从昆明理工大学获悉,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江照教授和何冬梅教授团队在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材料学期刊《先进材料》上。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利用钙钛矿型的有机金属卤化物半导体作为吸光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因其具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和较好的稳定性,在光伏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科学家最新发现:树干也“懂”节能减排
你知道吗? 树木不仅会呼吸,还会根据温度自动调节呼吸强度。 近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王焓副教授团队联合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次提出基于生态进化最优性(EEO)原则的理论模型,解释预测了树干呼吸的热适应性,构建了全球植物树干呼吸数据库,证实了树干呼吸存在普遍的热适应现象。 相关成果以《树干呼吸热适应表明气候-碳反馈作用的减弱》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

冀北清洁能源基地新能源装机突破8000万千瓦
记者今天(11日)从国家电网获悉,作为我国“十四五”规划的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冀北清洁能源基地新能源总装机突破8000万千瓦,占全部装机比重超过75%,占比居全国首位。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冀北清洁能源基地新增新能源装机981. 6万千瓦,同比增长超两倍。 截至目前,冀北清洁能源基地新能源总装机达到8167. 4万千瓦,占全部装机比重为75. 8%,占比位居全国第一。

新型超高效柔性发电薄膜材料及发电器件研发成功
记者9日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柔性发电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研发出一种超高效的新型柔性发电薄膜材料。 这种材料通过特殊结构设计,其功率密度创造了硒化银基柔性热电器件所有已报道同类材料的最高值。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柔性可穿戴发电器件应用展示目前,像智能手表、手环这类智能可穿戴设备发展很快,但它们大多靠电池供电。

最大仿星器创下核聚变关键指标新纪录,为聚变电站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IPP)团队3日宣布,在此前结束的任务期间,Wendelstein7-X(W7-X)实验项目创下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地维持了长等离子体放电三重积长达43秒的新峰值。 这标志着W7-X超越了其他类型的磁约束装置在这方面的表现,同时,该成果也为未来聚变电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相关研究发表于美国科学促进会网站。 Wendelstein 7-X实验大厅。

我国成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氟甲烷资源化转化技术
记者4日从中国中化控股有限公司获悉,由昊华科技旗下中化蓝天牵头的“公约受控强温室气体三氟甲烷资源化转化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项目,顺利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成果水平被认定达到“国际领先”。 图为三氟甲烷转化利用示范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