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尖科技

不用传统DNA,准确率高达95%,新活检方法用RNA识别早期癌症
美国芝加哥大学团队开发了一种更为灵敏的液体活检技术,该方法利用RNA而不是传统的DNA来检测癌症。 这一创新方法在使用患者血液样本进行测试时,识别出早期结直肠癌的准确率达到95%,显著优于现有的非侵入性检测手段。 这项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生物技术》杂志。 利用RNA而不是传统的DNA来检测癌症。 图片由AI生成当肿瘤细胞死亡并分解时,它们会将遗传物质释放到血液中。

我国离岸距离最远海上风电项目首批机组发电
记者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近日,三峡集团江苏大丰8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实现首批机组并网。 该项目位于盐城市大丰区东北方向海域,由4个场址组成。 其中一个场址中心离岸距离80千米、最远点离岸距离85. 5千米,是我国目前已并网发电的离岸距离最远海上风电项目。

太赫兹+声波!我国科学家使无针血钠检测成为可能
近日,我国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太赫兹光声系统,在无针诊断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该系统克服了水干扰,无需抽血或标记,实现了对活体小鼠钠水平的实时测量,并通过人体实验初步验证了其走向临床应用的潜力与可行性。 据悉,该研究成果由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田震、副教授李娇、博士生姚怡昕取得,并于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光学》上发表。

国家速滑馆人形机器人实训基地正式启用 首批赛队已入驻
记者6日从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获悉,国家速滑馆人形机器人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用,首批8支队伍进驻实训基地,备战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5日,一场激烈的3V3机器人足球比赛在国家速滑馆人形机器人实训基地上演,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光炽队对阵中国农业大学山海队,这是实训基地的第一场训练赛。

全球首批130吨超重型综采成套搬家装备下线
7月4日,记者从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获悉,日前,该院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批130吨超重型综采成套搬家装备正式下线。 该套装备突破特厚煤层综采设备安全高效搬运的技术瓶颈,标志着我国矿山重型装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基于碳纳米管的新型超快电子源研发成功
记者3日获悉,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出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新型超快电子源,其发出的电子束能量异常集中且时间极短。 这项成果突破了传统技术瓶颈,为构建具备飞秒级时间分辨和原子级空间分辨的超快电子显微镜奠定了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材料》杂志。 电子发射时间的测量。

“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上线
3日,记者获悉,由市场监管总局开发的“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近日正式上线运行。 该系统聚焦激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内部吹哨人”机制,与“全国12315平台”形成联动,旨在畅通从业者及关联人员举报食品安全违法线索渠道,推动构建“全民参与、全程监督”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白血病芯片”精准测试CAR-T疗法效果,个性化免疫治疗研究迈入新阶段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与纽约大学坦登工程学院联合开发出一种微型实验室设备——“白血病芯片”,距离人们实现白血病及其他癌症的精准治疗又近了一步。 该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标志着个性化免疫治疗研究迈入新阶段。 人类“白血病芯片”实物图。 图片来源: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是近年来癌症治疗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全球首例灵长类自体胚胎干细胞成功构建
记者3日从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获悉,该院牛昱宇、代绍兴、季维智团队首次通过胚胎分割技术,从单个灵长类胚胎培育出健康活体猴及遗传背景完全匹配的自体胚胎干细胞,并首次获得遗传背景一致的灵长类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和体细胞核移植胚胎干细胞,为人类再生医学开辟新路径。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 研究示意图。

城市垃圾变甲醇 完成首次加注
7月2日,由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化学)生产的国内首批以城市垃圾为原料的绿色甲醇,在海南洋浦港完成国内首制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中远海运洋浦”轮的加注作业。 这标志着中国海油化学绿色甲醇产品成功打通生产、销售及商业化运营的全产业链环节,实现了“中国船+中国港+中国醇”的绿色航运闭环。 图为中国海油化学富岛公司甲醇充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