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

废旧锂电池回收有了绿色新技术
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陈维教授课题组首次提出一种基于电化学原理的绿色可持续废弃物回收管理策略,能够同时实现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的锂资源回收和工业尾气中氮氧化物污染物的捕获和转化。研究成果于日前发表在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发展》上。

我科学家制备出高性能柔性叠层太阳电池
记者5日从西湖大学获悉,该校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工学院王睿团队在柔性叠层太阳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他们成功让钙钛矿与铜铟镓硒两种材料叠在一起,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3.4%。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刊发在《自然·光子学》期刊上。

试飞、纳才,开工首日上海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企业立下新目标
今晚完成“节后第一次飞行”、紧锣密鼓地开展新春纳才、抓紧推进新机陆续下线……

返程高峰期 移动充电车、移动充电桩缓解新能源“里程焦虑”
春节假期即将结束,各地高速都迎来了返程大客流。据江苏省交通部门预测,今年春运期间江苏高速公路日均车流量最高达267万辆次,较去年同期增长约7%。车流中,新能源车的比例也达到同期最高。为缓解这部分车主的“里程焦虑”,交通、电力等部门也加强了服务。

数“第一”丨全球首列投入商业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强在哪?

亿度千秒,我国“人造太阳”再破世界纪录
1月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被称为我国“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取得新跨越,成功实现超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亿度千秒”的实现,充分验证了聚变堆高约束模稳态运行的可行性,是聚变研究从基础科学研究迈向工程实践的重大拐点,对聚变堆的建设和运行具有重大意义。自2006年建成运行以来,EAST装置等离子体运行次数超过15万次,近百万个零部件协同,在稳态等离子体运行的工程和物理上持续保持国际引领。在长脉冲高约束模运行领域,其已先后跨越60秒、100秒、400秒等重大里程碑,迈入了千秒阶段。科研团队表示,高约束运行模式效率高、经济性强,是未来聚变实验堆和工程堆稳态运行的基本模式,但其面临的最大挑战,则是在高约束条件下,边缘局域模引起的等离子体边缘区温度、密度台基的突然崩塌。

数“第一”丨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生产装置“海葵一号”交付运营
1月20日,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了二十多项“首位”“首个”“第一”等成就。其中提到,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生产装置“海葵一号”交付运营。

中国“人造太阳”创纪录!“亿度千秒”的背后与未来
1月20日,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的世界纪录,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的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标志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

上天、入地、下海:我国找矿成果何以“井喷”
“油”多“铀”好!从世界级铜资源基地到世界级锂成矿带,从锆铪资源改变全部依赖进口到改变铌资源“受制于人”局面……进入2025年,我国发布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 重大找矿成果为何不断涌现?1月21日召开的2025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给出答案。

中国“人造太阳”实现亿度千秒运行 核聚变发电还有多远?
1月20日,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的世界纪录,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的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标志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