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尖科技
神二十将返回东风着陆场,陈冬成首个在轨超400天的中国航天员,已累计完成6次出舱活动
今天(10月30日)上午,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 发言人介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与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后返回东风着陆场。 发言人还介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已188天,有望刷新中国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最长纪录,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
总体进展顺利!我国锚定2030年前实现登月
今天(10月30日)上午,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 发言人介绍,目前,载人登月任务各项研制建设工作总体进展顺利,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着陆器、望宇登月服、探索载人月球车等飞行产品已完成初样阶段主要工作,科学研究与应用系统已完成各次飞行任务载荷方案设计工作,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地面系统研制建设工作正加速推进。
明日出征,神二十一乘组确定
今天上午,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 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10月31日23时44分发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 航天员乘组由张陆、武飞、张洪章组成,张陆担任指令长。
新技术加持,五分钟识别番茄“刺客”
番茄褐色皱果病毒是全球公认的毁灭性植物病毒,被视为“种子刺客”。 传统检测该病毒的方法耗时长、成本高、推广难。 10月27日,国内首款针对番茄褐色皱果病毒的快速检测试纸条完成市场转化,转化金额超过了500万元。 该成果可在5分钟内通过肉眼判读结果,实现对番茄“种子刺客”的现场、高灵敏、高特异性检测。
AI下棋、张口成歌还能虚拟做实验!CCF计算机展解锁科技互动新体验
日前,在黑龙江哈尔滨举行的首届CCF计算机展览会现场,互动体验区的人气简直要“溢出屏幕”。 有人俯身与机器人棋盘博弈,攥紧的拳头暴露着紧张;有人对着麦克风描述心事,下一秒就收获专属rap;还有人戴上MR眼镜,瞬间“钻进”实验室摆弄试管。 这些曾只在科幻片里的场景,正顺着展台的灯光,悄悄溜进普通人的生活。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调试成功
10月28日,位于广东省惠州市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以下简称“HIAF”)调试成功,实现束流全线贯通。 据悉,HIAF将于近期全面开展束流指标测试工作,预计今年年底开展首批科学实验并完成装置工艺验收。 HIAF于2018年12月开工建设,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负责建设。 作为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指标领先的全离子加速器,其工程建设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AG600“鲲龙”圆满完成首次野外环境汲水投水演练
者29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获悉,近日,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鲲龙”于秋季驻防期间在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湖水域圆满完成首次野外环境下汲水投水演练。 这也是AG600飞机首次在湖北荆门漳河水上试验试飞基地以外开展汲水投水任务。 在野外环境下汲水、投水,是对AG600飞机全系统的一次全面检验。
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有了新“膜”法
记者28日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罗景山教授课题组在酸性膜电极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领域取得新进展。 团队创新采用多孔膜替代传统离子交换膜,在酸性条件下实现了高选择性、长稳定性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我国自研核用富集硼酸在“华龙一号”规模化应用
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用富集硼酸正式交付广东陆丰核电5号机组。 这是继2024年11月在阳江核电3号机组、防城港核电4号机组运行期间小批量示范应用后富集硼酸国产化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向新建“华龙一号”机组的批量供货,标志着国产核用富集硼酸供应链已实现自主可控,中国在关键核用化学材料研制领域又迈出坚实一步。
我国制备出“人造太阳”关键核心材料
我国在可控核聚变关键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记者28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成功制备出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核心材料——哈氏合金(C276)金属基带,打破了该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标志着我国在清洁能源关键材料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可控核聚变装置被誉为“人造太阳”,是人类探索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方向。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是建造可控核聚变装置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