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尖科技

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完成黄河段掘进
6月22日,随着直径达17. 5米的“山河号”盾构机平稳穿越黄河南岸大堤,济南市黄岗路穿黄隧道顺利完成黄河段掘进任务,标志着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工程建设完成又一重要节点。 济南市黄岗路穿黄隧道项目由济南城市建设集团投资建设、中铁十四局集团承建,该隧道先后下穿黄河两岸大堤、黄河等敏感地区,最深覆土厚度达49. 2米,最大水土压力6. 3巴,掘进过程中沉降控制要求高,施工难度大。

我国首次完成液体火箭发动机“九机并联”试车
今天(20日)中午,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顺利完成一级动力系统试车,标志着朱雀三号运载火箭研制进展顺利,即将进入首飞准备阶段。 中午12时,点火口令下达,9台发动机按时序分批点火,在40秒的试车过程中完成推力调节、发动机摇摆等测试,试车总推力超过750吨,各系统工作正常,随后发动机有序关机,试车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国内第一艘!绿色低碳智能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今日交付
6月20日,国内首制16000TEU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中远海运洋浦”轮,在上海长兴岛交付。 该船的成功交付实现了大型甲醇双燃料箱船建造领域“国内船东第一单、国内船厂交付第一艘、国产甲醇主机第一次实船应用”三个历史性突破。 该船总长366米、型宽51米,最大装箱量达16136标箱。 配备了11000立方米超大甲醇储存舱,投入远东至美东航线运营后,可支持航线单程航行无需中途加注燃料。

纳米滴眼液来了,有望成为治疗视网膜疾病的新方法
记者6月20日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附属第三医院陈燕铭教授团队与纳米研究中心帅心涛教授团队联合攻关,成功研发出一种靶向视网膜病理性新生血管内皮的智能纳米滴眼液。 该研究首次通过无创给药方式有效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血管新生,或成为治疗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病变的新方法。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生物材料》。 纳米滴眼液作用机理示意图。

国际首台“壁虎机器人”上岗守护核安全
日前,在华龙一号机组内,一个身形小巧的四足机器人,紧紧“趴”在蒸汽发生器传热管上,对检测探头进行高效精准定位。 只见其将“触角”样的探头精准伸进管内,逐根采集着传热管的健康信息。 6月20日,记者从哈尔滨工程大学了解到,这是该校与中广核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阳江核电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制的全球首台四足传热管检测机器人。

“戴头套看演出”“这是什么神秘高科技组织?”清华回应
最近,“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上引发关注。 照片中,8名头戴监测设备的志愿者坐在新清华学堂的演出观众席上。 “是集体染发吗? ”“这是个什么神秘高科技组织? ”“这种高科技对身体有影响吗? ”针对网友的猜测,6月18日,清华大学揭秘,这是国内首个真实剧场神经美学实验,通过高精度脑电设备同步捕捉观众在欣赏演出时的神经活动,助力脑机接口及解码算法的科研。

新技术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
记者日前从昆明理工大学获悉,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江照教授和何冬梅教授团队在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材料学期刊《先进材料》上。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利用钙钛矿型的有机金属卤化物半导体作为吸光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因其具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和较好的稳定性,在光伏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2025年6月1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组织实施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标志着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工作取得新的重要突破。 这是继1998年开展神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后,时隔27年我国再度组织实施此项试验。

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将在海南开展智能航行实验
在中国航海日(7月11日)即将到来之际,6月16日,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从大连出发,开启2025年中国航海日系列活动,并将在海南新海港水域开展在繁忙水道的智能航行实验,在海南洋浦港水域开展在狭窄水道的智能航行实验。 狭窄水道的航道宽度受限,水深多变,航行条件复杂,传统船舶通过狭窄水道是对船舶驾驶人员的极大考验。

科学家最新发现:树干也“懂”节能减排
你知道吗? 树木不仅会呼吸,还会根据温度自动调节呼吸强度。 近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王焓副教授团队联合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次提出基于生态进化最优性(EEO)原则的理论模型,解释预测了树干呼吸的热适应性,构建了全球植物树干呼吸数据库,证实了树干呼吸存在普遍的热适应现象。 相关成果以《树干呼吸热适应表明气候-碳反馈作用的减弱》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