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尖科技

超声波技术可高效回收燃料电池
英国莱斯特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利用声波技术高效分离材料的新方法,不仅能有效回收燃料电池,分离其中的贵金属等关键资源,还能防止有害化学物质进入环境,为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燃料电池和水电解槽是氢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汽车、火车和公交车等交通工具。 它们的核心部件之一是催化剂涂层膜(CCM),其中含有昂贵的铂族金属。

国家安全部提醒:严禁在涉密场所使用智能穿戴设备
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智能穿戴设备,以其便捷性、功能多样性在社会面迅速普及,它们不仅可以记录健康数据、提供导航服务,还能实现远程通信和信息推送。 但这些便利功能的背后,却存有一定的泄密风险,需要我们加以防范。 ——多维记录的泄密隐患。

新理论解决“仿星器”粒子泄漏研究难题,有望使聚变反应堆研制速度提高10倍
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第一型能源集团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更快、更准确的方法来修复聚变反应中的磁场缺陷,解决了寻找“仿星器”中粒子泄漏位置的难题。 研究人员称,这一进展是设计聚变反应堆的范式转变,有望使研制仿星器的速度提高10倍。 相关论文近期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杂志。

金沙江上游叶巴滩水电站取出逾38米混凝土芯样
5月11日,金沙江上游川藏段装机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叶巴滩水电站大坝成功取出一根长度38. 10米的混凝土芯样,相当于12层楼高,打破国内同类坝型大坝取芯纪录。 正在建设中的叶巴滩水电站混凝土双曲拱坝。 (受访单位供图)叶巴滩水电站地处四川甘孜州白玉县与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交界处的金沙江上游,总装机容量224万千瓦,由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

移动充电机器人“上岗”化解新能源车续航焦虑
在新能源汽车日益普及的当下,“高速出行时续航里程即将耗尽,服务区充电桩前却排起长队”,这样棘手的充电难题,成为不少车主的出行困扰。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平遥古城作为山西旅游的热门景点,5月1日至5日共接待游客36万人次。 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旅游体验,国网电动汽车(山西)服务有限公司今年在平遥高速服务区上新了一款名为Flashrobot的能源机器人,为高速服务区新能源汽车充电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既能发电又能储电的水泥问世
水泥能发电,还能储电? 5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缪昌文团队发布全球首创的仿生自发电—储能混凝土。 该技术直击建筑行业高能耗痛点,以水泥为载体开辟全新能源路径,有望重塑未来建筑与能源格局。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建筑全过程能耗占到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5%,碳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超50%。 同时,光伏发电受天气制约且储能成本高昂。

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开展电磁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

无需开刀,量身定制,超声3D生物打印实现体内“深层制造”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团队近日在医学3D打印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他们开发出一种可在体内直接制造医疗植入物和定制化治疗组织的新技术,无需进行传统侵入性手术。 该技术为未来精准医疗开辟了新方向。 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杂志。 这项新技术被称为“成像引导深层组织体内超声打印”(DISP),它结合了聚焦超声与特制的“超声墨水”,能够在身体深处精准制造生物材料。

首次直接拍摄到量子现象,科学家捕获单原子间自由作用图像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首次捕捉到单个原子在现实空间中自由相互作用的图像,揭示了“自由运动”粒子之间的关联。 这种关联此前仅为预测,却从未被直接观察到。 该研究成果5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期刊,有助于科学家将真实空间中未曾被看见过的量子现象可视化。 利用单原子分辨显微镜,由两种原子组成的超冷量子气体显示出截然不同的空间相关性——左侧的玻色子表现出聚束效应,而右侧的费米子表现出反聚束效应。

全球首个公里级气候海洋模拟系统获突破
7日,记者获悉,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崂山实验室等单位联合攻关,成功构建出世界首个水平分辨率达1公里的全球海洋环流模式LICOMK++,该模式近日在跨异构超算平台实现全球公里级气候海洋模拟的性能可移植与科学试验双重突破。 全球1公里模拟2016年1月19日的表面海洋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