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尖科技

城市垃圾变甲醇 完成首次加注
7月2日,由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化学)生产的国内首批以城市垃圾为原料的绿色甲醇,在海南洋浦港完成国内首制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中远海运洋浦”轮的加注作业。 这标志着中国海油化学绿色甲醇产品成功打通生产、销售及商业化运营的全产业链环节,实现了“中国船+中国港+中国醇”的绿色航运闭环。 图为中国海油化学富岛公司甲醇充装站。

一次脑部扫描就能估算衰老速度
美国杜克大学、哈佛大学与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团队在最新一期《自然·衰老》杂志发表论文,公布了一项基于脑部扫描图像的新工具,其不仅能在中年阶段判断一个人是否“加速衰老”,还能预测他未来罹患痴呆、心血管疾病、肺病甚至早逝的风险,有望成为健康风险预警和干预的新手段。 只需一次头部核磁共振成像(MRI)就能检测衰老速度,并预测未来几年患痴呆症和残疾的风险,这样的工具有望成为健康风险预警和干预的新手段。

1微米分辨率小鼠三维脑图谱问世
记者2日从海南大学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教授骆清铭等与华中科技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研人员合作,绘制出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STAM)。 这张详细的“空间地图”,以1微米分辨率清晰标注脑区“坐标”和边界,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 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上。 脑图谱是研究大脑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工具。

3D打印极简轻质微型涡喷发动机成功首飞
记者从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获悉,7月1日,由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自主研制的3D打印极简轻质微型涡喷发动机配装试验平台在内蒙古圆满完成首次飞行验证。 该发动机采用多学科拓扑优化增材制造技术,成功实现了航空发动机设计理念与制造工艺的革命性融合创新,填补了国内该技术方向整机工程应用的空白。

新型树脂让3D打印“刚柔并济”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快速、精确的新型3D打印技术,利用一种新型树脂,在同一物体中无缝融合柔软与坚硬两种性能区域。 该方法通过控制不同颜色的光,触发不同的化学反应,使材料在打印过程中自然过渡,如同骨骼与软骨、关节与韧带的连接结构。 这一突破为开发下一代假肢、柔性医疗器械和可拉伸电子产品提供了新路径。 相关成果1日发表在《自然·材料》杂志上。

更环保黄金提取法“出炉”
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科研团队开发出一种革命性的黄金提取技术。 这项技术不仅能从传统矿石中获取黄金,还能高效回收电子垃圾中的贵金属。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可持续性》杂志。 新工艺从电子垃圾中提取的黄金。 图片来源: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黄金不仅是全球硬通货,更是现代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 从精密电子产品到航天器材,从医疗设备到工业制造,处处可见其身影。

天问二号探测器拍摄的地月影像图发布
7月1日,国家航天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拍摄的地月影像图。 目前,天问二号探测器已在轨运行超33天,与地球距离超1200万千米,工况良好。 近期,天问二号探测器配置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分别对地球和月球成像,显示了良好的功能性能。 此次发布的影像图包括器地距离约59万千米时拍摄的地球影像图和器月距离约59万千米时拍摄的月球影像图,回传地面后,由科研人员经处理制作而成。

柑橘皮“变身”新材料 糖尿病创面愈合提速2.7倍
记者6月30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麻类研究所南方特色作物遗传育种创新团队联合多家单位,以柑橘资源为核心,开发出一种兼具抗感染与促再生功能的新型生物材料,为糖尿病难愈性创面治疗提供了新方案。 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国际生物大分子杂志》。 我国柑橘年加工量超千万吨,但副产物利用率不足30%。 研究团队另辟蹊径,从柑橘皮渣中提取天然果胶,通过分子结构设计构建三维网状水凝胶体系。

钙钛矿有机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纪录刷新
新加坡国立大学科研团队研制出一款新型钙钛矿有机串联太阳能电池,经权威认证,其1平方厘米有效面积内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6. 4%,创下同类设备的世界纪录。 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 研究团队在实验室工作。 图片来源: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表示,新研制出的串联电池兼具轻薄、柔韧等特性,未来可直接集成于无人机、智能织物、可穿戴设备等人工智能装备,为其提供清洁能源。

低温下精准控制量子比特的芯片问世
由悉尼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的低温量子控制平台。 图片来源: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量子计算机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实用化,关键在于如何稳定、精准地控制海量量子比特。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与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这一方向取得重要突破。 他们开发出一种低温下实现精准控制的芯片,有望将芯片上的量子比特数量从目前的几十个扩展到百万量级。 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自然》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