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尖科技 浪尖科技

浪尖科技

新技术加持,五分钟识别番茄“刺客”

新技术加持,五分钟识别番茄“刺客”

番茄褐色皱果病毒是全球公认的毁灭性植物病毒,被视为“种子刺客”。 传统检测该病毒的方法耗时长、成本高、推广难。 10月27日,国内首款针对番茄褐色皱果病毒的快速检测试纸条完成市场转化,转化金额超过了500万元。 该成果可在5分钟内通过肉眼判读结果,实现对番茄“种子刺客”的现场、高灵敏、高特异性检测。

中国科技网 · 2025年10月29日 16:39 · 2574 阅读
AI下棋、张口成歌还能虚拟做实验!CCF计算机展解锁科技互动新体验

AI下棋、张口成歌还能虚拟做实验!CCF计算机展解锁科技互动新体验

日前,在黑龙江哈尔滨举行的首届CCF计算机展览会现场,互动体验区的人气简直要“溢出屏幕”。 有人俯身与机器人棋盘博弈,攥紧的拳头暴露着紧张;有人对着麦克风描述心事,下一秒就收获专属rap;还有人戴上MR眼镜,瞬间“钻进”实验室摆弄试管。 这些曾只在科幻片里的场景,正顺着展台的灯光,悄悄溜进普通人的生活。

中国科技网 · 2025年10月29日 16:29 · 13546 阅读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调试成功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调试成功

10月28日,位于广东省惠州市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以下简称“HIAF”)调试成功,实现束流全线贯通。 据悉,HIAF将于近期全面开展束流指标测试工作,预计今年年底开展首批科学实验并完成装置工艺验收。 HIAF于2018年12月开工建设,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负责建设。 作为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指标领先的全离子加速器,其工程建设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科技网 · 2025年10月29日 16:23 · 13142 阅读
AG600“鲲龙”圆满完成首次野外环境汲水投水演练

AG600“鲲龙”圆满完成首次野外环境汲水投水演练

者29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获悉,近日,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鲲龙”于秋季驻防期间在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湖水域圆满完成首次野外环境下汲水投水演练。 这也是AG600飞机首次在湖北荆门漳河水上试验试飞基地以外开展汲水投水任务。 在野外环境下汲水、投水,是对AG600飞机全系统的一次全面检验。

中国科技网 · 2025年10月29日 14:49 · 13395 阅读
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有了新“膜”法

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有了新“膜”法

记者28日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罗景山教授课题组在酸性膜电极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领域取得新进展。 团队创新采用多孔膜替代传统离子交换膜,在酸性条件下实现了高选择性、长稳定性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中国科技网 · 2025年10月29日 14:43 · 12999 阅读
我国自研核用富集硼酸在“华龙一号”规模化应用

我国自研核用富集硼酸在“华龙一号”规模化应用

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用富集硼酸正式交付广东陆丰核电5号机组。 这是继2024年11月在阳江核电3号机组、防城港核电4号机组运行期间小批量示范应用后富集硼酸国产化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向新建“华龙一号”机组的批量供货,标志着国产核用富集硼酸供应链已实现自主可控,中国在关键核用化学材料研制领域又迈出坚实一步。

中国科技网 · 2025年10月29日 14:34 · 2395 阅读
我国制备出“人造太阳”关键核心材料

我国制备出“人造太阳”关键核心材料

我国在可控核聚变关键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记者28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成功制备出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核心材料——哈氏合金(C276)金属基带,打破了该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标志着我国在清洁能源关键材料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可控核聚变装置被誉为“人造太阳”,是人类探索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方向。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是建造可控核聚变装置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

中国科技网 · 2025年10月28日 16:00 · 4889 阅读
刷新纪录!多晶薄膜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首次超过30%

刷新纪录!多晶薄膜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首次超过30%

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通过串联宽、窄带隙钙钛矿子电池构筑的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兼备高效率和低成本等优点,是下一代光伏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10月28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助理教授林仁兴、教授谭海仁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偶极钝化策略制备的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该电池经国际权威机构日本电气安全和环境技术实验室认证后发现,光电转换效率高达30.

中国科技网 · 2025年10月28日 15:59 · 13761 阅读
人工智能可有效提升射电望远镜大气修正精度

人工智能可有效提升射电望远镜大气修正精度

10月28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获悉,该天文台高级工程师李明帅及其团队,利用南山26米射电望远镜台址的多年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和气象观测数据,构建了一种融合门控循环单元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混合深度学习模型。 该模型可自动从大量观测数据中学习大气延迟变化规律,从而实现了对天顶对流层延迟的高精度短期预测。 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期刊《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

中国科技网 · 2025年10月28日 15:54 · 2481 阅读
世界唯一!我国在北极密集海冰区进行连续载人深潜

世界唯一!我国在北极密集海冰区进行连续载人深潜

今天,由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执行北极载人深潜任务的科考队顺利返回。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国际首艘具破冰能力的载人深潜作业母船“探索三号”,搭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北极共完成了43个潜次作业任务。 “奋斗者”号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了水下联合作业,创新了我国双载人潜水器水下协同作业模式。 “探索三号”在北极密集冰区破冰航行。

澎湃新闻 · 2025年10月27日 16:24 · 1822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