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新系统可同时在DNA多位点进行修改,基因编辑范围和精度由此扩大
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发表一项基因组学重大突破:美国耶鲁大学团队成功将在同一细胞中编辑多个DNA位点的能力提升了2倍,并有效减少了对附近基因位点的非预期突变。 新成果使基因编辑的范围和精度同时得以扩大。 如果将DNA比作一部包含30亿字符的庞大手稿,那么这项新技术意味着从此可以同时在不同章节中进行多处修改,而不仅仅局限于同一页上的个别单词。 研究团队成功将编辑多个DNA位点的能力提升了3倍。

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完成黄河段掘进
6月22日,随着直径达17. 5米的“山河号”盾构机平稳穿越黄河南岸大堤,济南市黄岗路穿黄隧道顺利完成黄河段掘进任务,标志着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工程建设完成又一重要节点。 济南市黄岗路穿黄隧道项目由济南城市建设集团投资建设、中铁十四局集团承建,该隧道先后下穿黄河两岸大堤、黄河等敏感地区,最深覆土厚度达49. 2米,最大水土压力6. 3巴,掘进过程中沉降控制要求高,施工难度大。

我国首次完成液体火箭发动机“九机并联”试车
今天(20日)中午,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顺利完成一级动力系统试车,标志着朱雀三号运载火箭研制进展顺利,即将进入首飞准备阶段。 中午12时,点火口令下达,9台发动机按时序分批点火,在40秒的试车过程中完成推力调节、发动机摇摆等测试,试车总推力超过750吨,各系统工作正常,随后发动机有序关机,试车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纳米滴眼液来了,有望成为治疗视网膜疾病的新方法
记者6月20日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附属第三医院陈燕铭教授团队与纳米研究中心帅心涛教授团队联合攻关,成功研发出一种靶向视网膜病理性新生血管内皮的智能纳米滴眼液。 该研究首次通过无创给药方式有效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血管新生,或成为治疗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病变的新方法。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生物材料》。 纳米滴眼液作用机理示意图。

“戴头套看演出”“这是什么神秘高科技组织?”清华回应
最近,“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上引发关注。 照片中,8名头戴监测设备的志愿者坐在新清华学堂的演出观众席上。 “是集体染发吗? ”“这是个什么神秘高科技组织? ”“这种高科技对身体有影响吗? ”针对网友的猜测,6月18日,清华大学揭秘,这是国内首个真实剧场神经美学实验,通过高精度脑电设备同步捕捉观众在欣赏演出时的神经活动,助力脑机接口及解码算法的科研。

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2025年6月1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组织实施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标志着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工作取得新的重要突破。 这是继1998年开展神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后,时隔27年我国再度组织实施此项试验。

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将在海南开展智能航行实验
在中国航海日(7月11日)即将到来之际,6月16日,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从大连出发,开启2025年中国航海日系列活动,并将在海南新海港水域开展在繁忙水道的智能航行实验,在海南洋浦港水域开展在狭窄水道的智能航行实验。 狭窄水道的航道宽度受限,水深多变,航行条件复杂,传统船舶通过狭窄水道是对船舶驾驶人员的极大考验。

脑机接口新系统成失语者“数字声带”,能帮助病人实时对话并唱出旋律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团队开发出一种研究性脑机接口,有望帮助因神经系统疾病而失去说话能力的人重新“发声”。 这项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展示了该技术如何在人尝试说话时,立即将大脑活动转化为语音,从而创建出一种“数字声带”。 脑机接口由4个微电极阵列组成,通过手术植入负责产生语音的大脑区域。 这些设备记录大脑中神经元的活动,并将其发送到计算机,计算机解释信号。

使用寿命超18万小时!我国研制出超稳定钙钛矿LED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肖正国教授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被称作“弱空间限域”的新方法,制备出了晶体颗粒更大、更耐高温的全无机钙钛矿薄膜,成功将LED亮度提高到116万尼特以上,使用寿命超过18万小时。 相关研究成果11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上。 钙钛矿是一种性能优越的新型材料,具有高发光效率、成本低廉和制作灵活的优点,在太阳能电池、LED和探测器中应用前景广泛。

中国邮政首次内陆长距离固定翼无人机往返载货运输试飞成功
近日,随着无人机在榆林马合机场平稳落地,由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分公司、邮政科学研究规划院与航天时代飞鹏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中国邮政首次内陆长距离固定翼无人机往返载货飞行验证活动取得成功。 此次试飞采用航天时代飞鹏FP98机型,装载樱桃、苹果等生鲜特产邮件,总重量达6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