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小米汽车“双风道门”:花4万多买个塑料壳?
小米汽车“双风道门”:花4万多买个塑料壳?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
5月22日16时49分,经过约8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地面科研人员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首次出舱任务。 08时50分,航天员陈冬打开核心舱节点舱舱门,首先出舱。 陈冬登上机械臂后,在02航天员陈中瑞的配合下完成设备传递。 12时12分,航天员陈中瑞出舱,与陈冬协同作业。 其间,航天员王杰在天和核心舱内进行支持。

彩虹-YH1000无人物流机成功首飞
记者从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获悉,2025年5月22日,彩虹-YH1000无人物流机在西北某机场成功开展首飞试验,飞行数据良好,达到试验目的。 这是该装备启动研制一年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据介绍,彩虹-YH1000是一款多用途无人机平台,采用经典物流机布局、双发设计,使用了经过彩虹实用检验的航电设备,抗干扰能力强、鲁棒性高。

世界首个星载实时操作系统标准获审查通过
5月20日,宇航团体标准项目《基于开源鸿蒙轻量系统的星载实时操作系统通用要求》《基于开源鸿蒙轻量系统的星载实时操作系统开发实践》获中国宇航学会标准化分会审查通过。 上述标准由大连理工大学于晓洲教授领衔的微纳卫星与深空探测团队牵头起草,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技术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星众空间(嘉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团队参与撰写。

我科学家为了解暗物质本质提供新线索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王慧元教授研究团队首次在观测中发现弥散矮星系超强的成团性,证实了宇宙中神秘的“暗物质晕集聚偏置”现象,为理解暗物质本质、宇宙大尺度结构与星系协同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该成果21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上。 暗物质是一种看不见、不发光的神秘物质,它通过引力悄然塑造着宇宙的结构,主导着星系的形成与演化。

先导编辑疗法开启人体试验
一种功能更强大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在一名遗传性免疫疾病的患者身上进行试验。 图片来源:英国《自然》杂志官网5月19日,美国生物技术公司Prime Medicine宣布,先导编辑技术首次用于治疗人类患者。 这代表了基因编辑领域的重大突破,意味着首批临床数据支持这一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次开发的先导编辑疗法PM359旨在纠正导致慢性肉芽肿病的基因突变。

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保护黄牛种质资源
吉林延边科技小院里饲养的黄牛。 视觉中国供图记者5月19日从吉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与河南大学合作,成功培育出2头体细胞克隆延边牛。 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地方黄牛种质资源保护与高效繁育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濒危畜种保护提供了创新样本。 作为我国五大地方良种之一,延边牛以肉质卓越著称。 然而,长期以来,繁殖效率低下一直是制约延边牛种群发展的瓶颈问题。

智能钻机+智能井场+智能决策 我国首套智能钻井系统正式投用
今天(5月21日),记者从中国石油获悉,我国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钻井系统——“长龙号”智能钻井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对推动我国能源行业数智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长龙号”智能钻井系统集智能钻机、智能井场、智能决策平台于一体,可为地下近万米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智能工程技术。

仿生技术让水下机器人像鱼一样灵活游动
自然界中,鱼类能在水流复杂多变的水下灵活游动、避开障碍,主要得益于身体两侧能感知水流变化的侧线系统。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受到这一现象的启发,该所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种名为FlowSight的仿生侧线传感器,让水下机器人也能精准地感知水流变化,像鱼儿一样灵活游动。 这为水下机器人在复杂水域中自主导航和环境监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IEEE机器人汇刊》。

探秘细胞再生,“生物界孙悟空”飞入太空
前段时间成功发射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有一些“神秘乘客”——来自山东理工大学的48个涡虫片段样本。 科学家利用它们在太空进行了为期6天的空间再生实验,在太空微重力和辐射环境下,探索人类细胞再生、抗衰老等问题的终极密码。 在山东理工大学的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了这群涡虫。 神奇的是即便涡虫被切成两段,每一段也能在短时间内重生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因此它也被称做“生物界孙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