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我国科学家新技术攻克花生大豆提质固氮两大国际难题
3月31日,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论坛发布了19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李培武院士团队完成的花生大豆诱导固氮提质增产ARC生物耦合技术同时攻克了花生大豆源头阻控黄曲霉毒素提升质量和固氮减肥增产两大国际难题,作为唯一的农业类科技成果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农业类新质生产力的代表。

新DNA显微镜“从内到外”绘制生命3D图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名为体积DNA显微镜的革命性成像技术。 该技术可“从内到外”绘制生命3D图,科学家通过标记和追踪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构建出复杂的遗传物质3D图,进而提供前所未有的生物体内视图。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新一期《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 一种新的3D基因成像法可能为癌症、免疫和发育带来新的见解。

首款自发声动态变形OLED面板问世 有助研发下一代智能显示器
韩国浦项科技大学团队开发出了世界上首款能自由改变形状的自发声智能手机型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面板,其超薄、柔软,变形完全通过电信号实现。 该突破为多个行业的下一代智能显示器奠定了基础,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新一期《npj柔性电子学》上。 可弯曲OLED显示屏,具有自由形状变形和自发声特性。

又一大国重器取得关键进展: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装置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全景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3月27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正式宣布启动带光联调,这标志着HEPS装置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HEPS是设计亮度世界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也是我国第一台高能量同步辐射光源。 截至2025年1月,经过多轮束流调试,HEPS储存环束流强度达到40毫安以上,发射度降低到93皮米弧度。

用户共创定义混动新标杆,长城重卡发布Hi4-G混动技术
3月26日,长城重卡Hi4-G技术共创发布会在保定举行。 这场以“用户共创”为核心的技术盛会,是行业首次由卡车司机、物流企业代表与工程师同台讲述研发故事,通过真实场景数据与技术创新,重新定义中国重卡混动技术的价值标准。

“蛟龙”号完成2025年升级后首次海试
记者26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2月27日至3月25日,自然资源部“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海试海域完成2025年技术升级后的首次装备试验任务。 此次海试是在“蛟龙”号完成多项关键部件国产化升级后实施的,刷新了“蛟龙”号下潜频次纪录。 “蛟龙”号在10天作业窗口期内共实施14个潜次,并创纪录地完成4次“一天两潜”,连续9次实现“一拖二”作业,即一名潜航员带两名科学家下潜作业。

太空生物研究为农业变革提供全新可能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农业始终是文明的基石与生存的命脉。 当全球农业面临气候变化与资源枯竭的双重挤压时,科学家们努力从宇宙中寻找解决方案。 天体生物学这门研究生命在宇宙中起源与演化的科学,通过揭示植物在微重力与太空辐射下的适应机制,为地球农业变革提供了全新可能。 根据2021年的可用数据,全球农业用地面积为48亿公顷,2000年至2021年间,全球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增长了54%。
科技助广西来宾端稳“糖罐子”
在绵绵春雨滋润下,桂中大地的万亩蔗田展现出一幅别样的春耕画卷。记者近日在广西来宾采访时看到,北斗导航播种机牵引着银色地膜,犹如巨笔在大地上挥毫泼墨;大型植保无人机编队在空中织就一张天网;脱毒组培蔗种苗在肥沃的土壤中孕育着甜蜜的希望。

全球首款电池供电的可穿戴经颅磁刺激设备研发成功
记者25日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电池供电的可穿戴阈上重复经颅磁刺激设备(rTMS)。 这款设备通过强磁脉冲治疗抑郁症、脑卒中等神经和精神疾病,不仅能大幅提升治疗便捷性,还为脑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手段。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无创性物理神经调控技术,已被应用于抑郁症治疗。

破解远缘杂交难题,大白菜实现“自由恋爱”
白菜,古人又称“菘”。 唐代的某年冬季,大雪纷飞,孟郊、卢仝拜访韩愈。 韩愈把白菜切丝慢炖,配上新挖的冬笋。 众人品菘尝笋,煮酒论诗,便有了“晚菘细切肥牛肚,新笋初尝嫩马蹄”的佳话。 如今,作为白菜的一个亚种,大白菜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冬贮数量最大的蔬菜。 大白菜年播种面积约2700万亩,占全国蔬菜总播种面积的约1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