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新技术精确模拟银河系星际湍流,为研究大量天体物理现象提供新见解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联合团队展开合作,开发出一种创新的计算机模拟技术,能以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和大尺度深入探索星际介质(ISM)中的磁力和湍流。 ISM是充满银河系恒星之间的气体和带电粒子的广阔空间。 这一模型将能为研究ISM、银河系磁力、恒星形成和宇宙射线传播等天体物理现象提供新的见解。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

国家安全部提醒:严禁在涉密场所使用智能穿戴设备
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智能穿戴设备,以其便捷性、功能多样性在社会面迅速普及,它们不仅可以记录健康数据、提供导航服务,还能实现远程通信和信息推送。 但这些便利功能的背后,却存有一定的泄密风险,需要我们加以防范。 ——多维记录的泄密隐患。

嫦娥六号着陆区高精度地形数据集构建成功
记者13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利用嫦娥六号拍摄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该台李春来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成功构建嫦娥六号着陆区高精度地形数据集,不仅精确定位了嫦娥六号的着陆点,还观察到月表细微特征,如土壤颗粒的粗糙程度、陨石坑的具体形状、月壤厚度、石块丰度等。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

中国气象局:我国自主研发机载大气探测设备打破技术壁垒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了解到,5月10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机载大气参数测量系统、热线含水量仪(LWC)等机载大气探测设备完成无人机外场比对测试。 结果显示,大气参数测量系统、自研热线含水量仪(LWC)在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方面表现优异,测得的经度、纬度、海拔、温度、相对湿度和气压等参数,与进口设备在整体测量趋势及具体数值上的一致性超过99%,表明机载大气探测设备运行稳定,测量数据精准,可以为人工影响天气、低空气象探测等应用场景提供数据保障与技术支撑。

我科研团队实现对1.36公里外毫米级目标的高分辨成像
记者12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张强、徐飞虎等人联合国内外团队,首次提出并验证了主动光学强度干涉技术合成孔径技术,实现对1. 36公里外毫米级目标的高分辨成像。 实验系统的成像分辨率较干涉仪中的单台望远镜提升约14倍。 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 传统成像技术的分辨率受到单个孔径衍射极限的制约。 为突破这一物理极限,研究人员长期致力于发展各类合成孔径成像技术。

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开展电磁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

新显微镜技术清晰重现大脑复杂网络,分辨率比传统的光学镜高16倍
人脑是由数十亿个神经细胞构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不断处理着各种信号,使人们能够认知、思考、回忆或进行身体活动。 要理解这个复杂的网络,就需要精确观察这些神经细胞是如何排列和连接的。 奥地利科学技术研究所(ISTA)和谷歌研究院团队开发的一种新型显微镜技术“LICONN”(基于光学显微镜的连接组学),为揭开大脑奥秘提供了助力。 相关论文5月7日发表于《自然》杂志。

无需开刀,量身定制,超声3D生物打印实现体内“深层制造”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团队近日在医学3D打印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他们开发出一种可在体内直接制造医疗植入物和定制化治疗组织的新技术,无需进行传统侵入性手术。 该技术为未来精准医疗开辟了新方向。 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杂志。 这项新技术被称为“成像引导深层组织体内超声打印”(DISP),它结合了聚焦超声与特制的“超声墨水”,能够在身体深处精准制造生物材料。

玻璃纤维织物有望成为电磁屏蔽新材料
记者5月9日从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以玻璃纤维织物为原料,成功制备了用于高性能电磁干扰屏蔽的新材料,为传统的金属屏蔽层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替代方案。 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杂志B》上。

北京移动发布双万兆AI Family计划
5月6日,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北京移动)举行双万兆AI Family计划发布会。 北京移动宣布在网络技术、产品体系、服务品质等方面全面升级,发布全新AI家庭产品体系,并启动北京1000个社区的万兆网络覆盖工程,为首都家庭打造极速、智能、可靠的数字化生活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