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半导体
                        造芯十年小米芯片即将问世,人民网:静心笃志 砥身砺行
造芯十年小米芯片即将问世,人民网:静心笃志 砥身砺行
                        重新定义计算机处理能力极限,首个速度达拍赫兹光电晶体管问世
研究团队手持用来开发拍赫兹速度晶体管的商用晶体管。 图片来源: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在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国际合作研究中,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研究团队展示了一种利用持续时间不到万亿分之一秒的超快光脉冲来操纵石墨烯中电子的方法。 通过量子隧穿效应,他们记录到了电子几乎瞬间绕过物理屏障的现象,在引入市售晶体管后,成功制造出首个速度达到拍赫兹的光电晶体管。
                        类脑架构 无需云端 AI pro芯片实现本地即时计算
新的AI芯片被安装在电路板上。 图片来源: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据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官网19日消息,该校团队研发出一款全新人工智能(AI)芯片,这款名为AI Pro的芯片无需现有芯片所需的云端服务器或互联网即可运行,设计灵感源自人脑。 AI pro芯片创新的类脑神经形态架构使其能够在本地进行即时计算,从而确保了全面的网络安全。 此外,其能耗也非常低。
                        首次直接拍摄到量子现象,科学家捕获单原子间自由作用图像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首次捕捉到单个原子在现实空间中自由相互作用的图像,揭示了“自由运动”粒子之间的关联。 这种关联此前仅为预测,却从未被直接观察到。 该研究成果5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期刊,有助于科学家将真实空间中未曾被看见过的量子现象可视化。 利用单原子分辨显微镜,由两种原子组成的超冷量子气体显示出截然不同的空间相关性——左侧的玻色子表现出聚束效应,而右侧的费米子表现出反聚束效应。
                        高性能纯红光钙钛矿LED制备成功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姚宏斌、樊逢佳、林岳、胡伟团队通过给发光二极管(LED)“拍片子”,找到了纯红光钙钛矿LED性能瓶颈的原因,并成功制备出高性能纯红光钙钛矿LED。 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5月7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研究团队主要解决了纯红光钙钛矿LED亮度提高时效率骤降的问题。
                        我国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本源天机4.0”发布
记者6日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推出支持500+量子比特的中国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本源天机4. 0”,标志着我国量子计算产业已具备可复制、可迭代的工程化生产能力,为百比特级量子计算机量产奠定了产业化基础。 图为“本源天机4. 0”。 孙超 摄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超导电路新设计有望提升量子处理器速度
据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展示的全新超导电路设计,有望使量子处理器速度提高10倍。 这是量子系统中迄今为止所能实现的最强非线性光物质耦合,此举可让未来的量子计算机运行更快、更稳定,并向实用化迈进一步。 量子计算机潜力巨大,未来能快速模拟新材料,或者极大提高人工智能的学习效率。 然而,这些应用实现的前提是量子计算机能以极快速度完成复杂运算,同时迅速读出计算结果。
                        量子传感新技术“攻克”退相干难题
由于退相干,量子比特状态向球体的“北极”衰减。 利用本研究中的相干稳定传感协议,研究人员暂时抵消了这种衰减,导致本研究协议(蓝色)中的传感信号(y分量)比标准协议(红色)中更大。 图片来源:南加州大学据29日《自然·通讯》杂志报道,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新型量子传感技术,可借助新的相干稳定协议对抗量子退相干。 其性能大幅超越传统方法,有望推动从医学成像到基础物理研究等多个领域的进步。
                        量子传感器提升粒子探测时空精度
SMSPD 可以精确地一次性探测单个粒子。 图片来源:克里斯蒂安·佩尼亚,费米实验室据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官网近日消息,来自美国、瑞士、委内瑞拉等国的联合研究团队在《仪器仪表期刊》发表论文,宣布开发出基于量子传感技术的超导微线单光子探测器(SMSPD),可实现粒子物理实验中的时空同步高精度追踪。 研究团队在美国费米实验室测试了SMSPD。
                        单芯片皮秒级中红外激光器问世
据16日的《自然》杂志报道,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家团队首次展示了一种集成在芯片上的皮秒级中红外激光脉冲发生器,无需外部组件即可运行,可在数小时内稳定产生覆盖关键气体吸收带的光谱。 这种新型激光器有望加速高灵敏度、宽光谱气体传感器的研发,为环境监测提供更高效的检测工具,还可为医学成像领域带来新型光谱分析技术。 这种激光器的基础是20世纪90年代开创的量子级联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