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半导体
                        分子磁体具备超高数据存储潜能,能让邮票大小硬盘存储量提升百倍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化学家合作设计出一种分子磁体,催生出可在极小空间内存储海量数据的新技术,能让邮票大小硬盘存储量提升百倍,且可在更高的环境温度下稳定地存储信息。 这一突破性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为未来超高密度、超微型化的数据存储技术开辟了全新路径。 一种新分子为下一代硬件奠定基础,这种硬件能够存储比现有技术多100倍的数字数据。
                        我科学家实现超快高保真度中性原子态探测
记者25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在中性原子量子信息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团队李传锋、王健研究组利用光纤微腔与中性原子的普塞尔(Purcell)区域耦合,实现了超快高保真度的原子态读出,其速度和保真度均创造公开报道最高纪录。 该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中性原子因出色的可扩展性、成熟的门操作和光学波段接口,成为极具潜力的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平台。
                        世界首台非硅二维材料计算机问世,有助造出更薄更快更节能电子产品
硅在支撑智能手机、电脑、电动汽车等产品的半导体技术中一直占据着王者地位,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硅王”的统治地位可能正在受到挑战。 该团队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成果:他们首次利用二维材料制造出一台能够执行简单操作的计算机。 这项研究标志着向造出更薄、更快、更节能的电子产品迈出了重要一步。
                        能自愈可拉伸的晶体管电路问世
韩国成均馆大学、基础科学研究所(IBS)等机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制造柔性电路的新方法。 该方法制造出的电子元件可以拉伸且能自行修复,还能扩展组装成高性能可穿戴设备和可植入设备,有望为监测、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开辟全新途径。 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自然·电子学》杂志。 自愈且可拉伸的电子模块由3个主要组件构成:触觉传感器阵列(左)、有源矩阵(中)和发光电容器显示阵列(右)。
                        微波技术将量子比特出错率降至千万分之一
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团队利用微波技术,将量子比特操控的错误率降至千万分之一,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这项发表于最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杂志的研究成果,为开发量子晶体管类设备铺平了道路,或将推动量子计算机向精准化、实用化迈进。 用于量子比特测试的离子阱芯片。 图片来源:《新科学家》周刊网站量子比特是量子计算的基本单位。 与传统计算机的二进制比特只能为0或1不同,量子比特能够同时处于0和1的叠加态。
                        多模式编码的玻色子量子比特技术问世,向大规模低能耗量子计算迈出一步
新开发的玻色子量子比特技术会带来更大的量子纠错能力。 图片来源:Nord Quantique加拿大量子计算初创公司Nord Quantique宣布开发出一种基于多模式编码的玻色子量子比特技术,为大幅减少量子纠错所需的物理量子比特数量提供了可行路径。 这标志着行业向实现大规模、低能耗量子计算迈出了坚实一步。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
                        新方法首次验证天然材料具有拓扑超导性 或加速容错型量子计算机的到来
美国克利夫兰大学戴维斯集团研究小组的约瑟夫·卡罗尔在爱尔兰科克大学与扫描隧道显微镜合影,该显微镜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台之一。 图片来源:美国科学促进会优瑞科网站据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英国牛津大学和爱尔兰科克大学等机构合作,开发出一种强大的新技术,首次实验证实天然材料碲化铀(UTe2)具备内在拓扑超导性。 这为大规模、容错型量子计算机的核心材料筛选提供了关键方法。
                        具备全新电子特性的晶间材料发现 有望为高效电子元件和量子计算研究带来突破
通过将扭曲石墨烯覆盖在六方氮化硼上形成的晶间材料。 图片来源:美国罗格斯大学据最新一期《自然·材料》报道,美国罗格斯大学新不伦瑞克分校团队发现了一类新型材料——晶间。 这类材料展现出一种此前未被发现的电子特性,可能为更高效的电子元件、量子计算以及环保材料的发展带来突破。 这项发现依托于现代物理学中的“扭曲电子学”技术,即通过以特定角度扭曲二维材料层来形成摩尔纹结构,从而改变材料内部电子的行为。
                        小米造芯十年突破!玄戒 O1 芯片量产,十核架构性能曝光
小米造芯十年突破!玄戒 O1 芯片量产,十核架构性能曝光
                        超冷原子中首次实现“超纠缠”态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团队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报告称,首次在超冷原子体系中实现了“超纠缠”态。 这一突破性成果标志着人类对这些原子的量子特性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控制,或为量子计算以及旨在探索物理学基本问题的量子模拟开辟新路径。 捕获激光冷却原子所需的一些实验室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