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尖科技 科技资讯 深耕合作,青岛织密上合 “科技朋友圈”

深耕合作,青岛织密上合 “科技朋友圈”

大众报业·半岛网 · 2025-09-03 17:12 · 5490 阅读

近日,上合组织国家科教与经贸融合论坛在青岛举办,来自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伊朗、中国等国家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加快推动上合组织成员在科技创新、教育合作与经贸往来三大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纵深推动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合作交流。

科技创新交流是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合作不可或缺的部分。从“上合”到“上合+”,青岛立足本地、辐射山东、面向全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科技合作。从国家到地方,一张紧密交织的上合 “科技朋友圈” 正在逐渐形成。

在这一“朋友圈”网络中,山东、青岛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与开放基因,成为连接国内与上合地区的重要枢纽。作为2018上合峰会承办地与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所在地,青岛以务实合作筑牢科技交流根基,从友好城市联动到产业项目落地,从技术联合攻关到人才双向培育,持续织密上合 “科技朋友圈”,引领地方层面深化国际科技合作。

1、从国家战略出发强化互联合作

历时20多年,上合组织从6个创始成员国发展成为覆盖亚欧非三大洲27个国家的“大家庭”,拥有10个正式成员国、17个上合组织伙伴,构建起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最具发展潜力的“朋友圈”,成为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

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的背景下,上合组织国家寻求更多元化合作。我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互联合作成果丰硕:在科技创新领域加强互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支撑,在人工智能、能源科技、农业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正展现出蓬勃活力。

作为我国经济与科技大省,山东省具有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得天独厚的优势。山东省工业门类齐全,是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奠定扎实基础。

山东省瞄准科技与产业合作等快速增长的新兴领域,以对话交流夯实合作基础。今年以来,组织举办地方科学院国际交流合作会议,启动上合组织成员国智库建设,发布《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科技与产业发展研究》对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对策建议。

深化联合研发攻关,协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山东省农药科学研究院与白俄罗斯生物科学中心联合建设“微生物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聚焦中白两国农业生物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治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为微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山东省科学院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共建山东省科学院白俄罗斯研究中心,中心为山东省科学院在白俄罗斯的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打造为山东省科技成果对外交流与展示的窗口,为中国和白俄罗斯两国科研团队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同时,海尔俄罗斯工业园等一批高质量经贸、科技合作项目、机制相继落地运行,初步构建了覆盖多领域、联动发展的深度合作新格局。

2、以开放合作为基深化科技创新

城市是国际合作的最小单元,也是科技交流的直接载体。青岛市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13次入选“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多年来深耕上合国家城市合作,与白俄罗斯明斯克市、俄罗斯圣彼得堡市等多上合组织国家城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在此基础上,青岛深化技术联合研发攻关,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积极推动科技企业出海,加快技术双向转移转化,努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通过“友好城市”间科技合作交流,青岛筑牢合作根基。俄罗斯圣彼得堡市是青岛在上合组织国家的第一个友好城市。两市以上合组织互助交流为纽带,在经贸往来、科技合作、人才培养等领域携手并进。此后,青岛港与圣彼得堡港签署建立友好港口;中欧班列(平度西—圣彼得堡)通车,畅通交流通道,沟通效率进一步提升。

双方还持续筑牢人才根基,青岛大学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中国青岛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学生交流协议(2020-2024)》《中国青岛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学术和科研合作协议(2020-2026)》;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与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研究大学签署《中俄北极科技合作备忘录》,搭建中俄北极地质研究领域制度化交流平台;青岛农业大学与圣彼得堡国立农业大学以国际田间实验机械化协会(IAMFE)为纽带开展务实合作,联合举办中俄科技创新年重点科技活动“中国-俄罗斯智能农机装备与先进技术研讨会”“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农机装备创新升级”培训班等特色活动,互联互通成效显著。

青岛与上合组织成员国的科技合作深度与广度还在持续拓展。例如,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与白俄罗斯国立农业科学院达成战略合作,在生物能源与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努力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与应用,提升双方的科研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再如,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斯捷潘诺夫物理研究所携手,围绕海洋核安全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助力提升双方海洋环境监测与安全保障能力等等。

3、用国际视野远眺拓展合作网络

以国字号平台为依托,青岛继续深化与上合组织国家“合作网络”无限拓展。2018年,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获批建设,打造起全国唯一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开展地方经贸合作的国家级综合性开放载体。示范区将山东所能、青岛所长与上合国家所需紧密融合,为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能。

六年来,示范区在物流、贸易、投资、文旅等多方面为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交流合作拓展通道,累计落地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超1500亿元,打造产业协作“强磁场”;依托“鲁港科技合作创新中心”,链接上合国家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资源,与35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达成30个科技合作项目;联合40个国内外园区组建上合组织产业园区联盟,建成投产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上合航天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园区,智能家电、机械制造、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等4大产业积厚成势,预计2025年带动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为 “科技朋友圈” 搭建起稳定的沟通桥梁。

为持续畅通科技合作通道,青岛多措并举破解国际合作痛点。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链接全球资源。青岛已培育建设143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覆盖高端装备、智能家电、海洋技术等领域,辐射51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出台奖补政策,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及绩效优秀市级基地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20万元支持,并建立基地间信息共享与合作机制,形成“项目—人才—基地”协同发展模式。开展特色交流活动,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成功承办“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科技合作分委会工作组会议”“龙计划”六期国际学术会议等部级重大活动,其中“龙计划”会议吸引19个国家300余位科学家参会;持续承办上合组织成员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日韩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累计吸引10余个国家的项目参赛,促成一批项目签约落地;常态化举办国际技术路演、技术转移大会等活动,为青岛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提升国际影响力搭建广阔平台。

从国家到省级再到市级,我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在科技合作领域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作为上合 “科技朋友圈” 的核心节点,青岛以 “务实合作” 为导向,将科技交流从 “纸面协议” 转化为 “落地项目”,从 “单点合作” 拓展为 “生态共建”,持续发挥好国际科技合作“最小单元”的“最大动能”。

未来,青岛将持续深化与上合国家的科技联动,推动更多技术成果落地、更多人才双向流动,为上合组织科技合作网络注入更强劲的 “青岛动力”,为地区乃至全球的发展贡献更多的科技力量。

标签: 朋友圈 织密 上合 深耕 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