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诊疗最好还是先“打下手”
连日来,DeepSeek颇为火爆。很多人“遇事不决问AI”,甚至看病也开始问起了AI。
不久前山东一位妈妈深夜发现孩子高烧,随手用DeepSeek咨询,56秒内AI给出诊断建议。第二天,医院检查结果竟与AI给出的答案完全一致。网友直呼:“这速度,急诊科医生都得失业?”近期,国内不少医院已宣布接入DeepSeek,甚至有医生打出“高分”评价。
AI看病真的靠谱吗?
实际上,AI相当于一个海量的知识库,虽然能够处理和分析数据,但它不能独立思考和创新,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传统中医讲求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同一症状可能对应多种证型,需医生主动追问作出判断,而AI仅靠文字难以捕捉细微差异,容易导致误判耽误病情;一些复杂罕见的疾病往往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特殊病史、症状等多个因素,而AI技术还难以达到人类医生对复杂情况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有不少网友表示,他们针对不同病情使用AI征询答案时,发现有时确实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正因如此,一些地方在鼓励医疗系统引进AI工具的同时,也需清晰划定红线。比如,近日,湖南省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互联网医院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
一些医生也表示,AI的诊断结果只能作为诊断的参考,在处理复杂病例、结合患者个体差异进行诊断等方面仍有局限性,最终的诊断还是要依靠医生。就现有情况看,AI看病虽然有时候看起来很“准”,但仍然需要医生更为专业的判断,AI诊断技术也更加适合专业医护人员辅助诊疗使用。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缺乏专业医疗知识的普通大众来说,在使用AI问诊时,警惕“AI依赖”带来的虚假编造也是其中的关键。
未来,AI将如何在医疗领域发挥作用?诸多医务工作者给出了答复:不管辅助决策、快速评估还是早期干预,AI最好还是先“打打下手”。
AI和医生之间的关系,不该是你争我抢。对于医生团队而言,AI可以充当辅助和朋友的角色。
医疗诊疗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过程,更是一个沟通与理解的过程。所以,AI看病“谁来用、怎么用”很关键。只有建立对人工智能的理性认知,并在使用上符合医学规范要求,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创新服务于人类健康。